据悉,近日教育部发布的有关教研工作意见文件中,*提出建立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
从我国的教研传统看,教研员主要负责教育教学研究,其职责重在“研”,一些单位的考核指标也在此,因此就助长了一些教研员以发表研究论文为*终目的的倾向。但是研究应当为“教”服务,不能脱离一线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始终围绕一线教学展开研究,才能更好地为一线教学服务。
建立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有利于教研跟着问题走,使教研以问题为导向。以此展开研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线的问题才是真问题,才更具有研究的价值。研究的成果才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对教师的发展起引领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起促进作用。坐在办公室里搞研究,闭门造车,也可能会出成果,但假大空现象严重,脱离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不啻空中楼阁,并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教育部相关教研工作意见的出台,为基础教育教研起到把舵领航的作用,同时,也为教研员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常走基层,长下基层,在干中研,在研中干。
建立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有利于教研跟着教师走。基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面临一些疑问和困惑,他们囿于自身的条件、经验和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教研员这个“*”及时地释疑解惑,破解他们发展道路上的瓶颈,提高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办让人民更加满意的学校。
建立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有利于教研跟着学校走。教研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包括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教师的培训、学习、师德师风的提升等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各基层学校领导由于琐事缠身,普遍理论水平不高,需要教研员这个“*”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技术支撑、经验支撑。
建立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也有利于教研员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因此,教研员要想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需多走基层,把研究的根须深深地扎进实践的土壤中,才能生长得更茁壮,更茂盛。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邹城市第二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18日第10版?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如有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